本月份店內書展以『逆流‧反骨』的精神與『WE CAN CHANGE THE WORLD』的態度為主題,提供相對於主流文化圈、反社會化、邊緣族群、次文化等的相關書目。
在書目挑選上以評論類、文學類、流行文化類及性別議題類做為各種切入面向。


在文化評論類《認識薩依德》

提供了社會文化批評學者薩依德的核心精神與主要思想。

而蘇珊‧桑塔格的《旁觀他人之痛苦》

則是擁有『美國最有智慧的女人』美稱的蘇珊‧桑塔格在繼《論攝影》之後的一部論影像與文化社會所交織形成的影響與關係的評論,她在著作中指出媒體大量『製作』出的戰爭影像給觀看的人一種過於刺激的慣性,久而久之也鍛鍊出麻木不仁的胃口,是以『旁觀他人的痛苦』,極具人道溫柔的批判性。



而文學類挑選了反戰、批判科技的黑色幽默大師馮內果先生在世前的最後一部散文集《沒有國家的人》,帶著幽默諷刺口吻批判美國政治、現代文明,輕鬆自得的老先生幽默裡平淡述說出的議題,竟是如此沉重而深刻,令人反思。

而文學類沙林傑的《麥田捕手》

更是反判精神強烈的經典之經典,那個隨處可見髒話滿篇的霍爾頓對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滿,什麼事都惹來他內心的一陣咒罵與批評,反體制反社會反成人的心態下,其實懷抱的只是更純粹的美好罷了。




在流行文化內提供的書目基本上大多與音樂相關,特別是批判意識強的龐克風、搖滾樂、嘻哈等。這選書的考量是源自於當時思考『次文化』的時候由維基百科上找來的資料上述:
次文化社會學中,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,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,亦稱亞文化。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,在於他們有意識自己的服裝音樂或其他興趣是與眾不同的。早在1950大衛·雷斯曼David Riesman)就提出大眾和次文化的差別,並且將次文化詮釋為具有顛覆精神。大眾是「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」的人,而次文化則「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(在當時為熱爵士樂)」。於是「聽眾……操控了產品(因此也操控了生產者),就如同產品操控了聽眾一般」(Riesman 1950: 361)。

因此,當一個次文化成員「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人在場,也會聆聽某種音樂時,他是在一種想像『他人』在場的脈絡下聆聽音樂的——他聆聽音樂常常是為了要去和那些『他人』建立起關係。他對大眾媒體的觀感受到他所隸屬的同儕團體所形塑。這些團體不只是在為音樂分高低而已,他們是以一種更細膩的方式,在為團體中的成員選擇他們會在音樂中『聽到』些什麼。(ibid: 366)」一個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個次文化。次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,然而在某些特別的面向上,兩者之間就會有極端的差別。某些次文化的差異在到達了某個程度以後,會擁有自己的名字。

Dick Hebdige1981)使用「風格」這個詞彙,來表示次文化的流行、態度、暗語、活動、音樂和興趣。次文化風格與主流風格不同的地方在於,次文化風格是刻意被「羅織」(fabricate)出來的,帶有「被建構性」,不同於主流風格的傳統性。這些風格不僅是表面上的建構,也是一種宣示;它反駁了多數共識的神話,打斷了「常態化」的過程(Hebdige, 2005: 20),從而得知,次文化的意義不只是運用拼湊、挪用等的手法,進行再創造的一種生產方式而已。同時立基於現實的對立面,做出風格的詮釋,如「任意拼湊的風格」(Hebdige, 2005: 126-130)和「令人厭惡的風格」(Hebdige, 2005: 130-138)。不過,次文化的收編同時也表現該文化領域的死亡及再生,更顯現次文化不僅僅影響了自身的團體,同時也對「主流」產生莫名的影響力。


性別議題類又大致分成三個部份,分別關注在邊緣弱勢族群如同性戀、雙性戀;女性主義與女性心理議題;性與科技的化學變化三方面。
同性戀與雙性戀議題所推薦的是《異/同之外》及女同性戀代表小說《藍調石牆T》。
《異/同之外》是少有的雙性戀案例研究,主張雙性戀並非背叛的同性戀,當然也不是想嚐鮮的異性戀,裡頭包含著更多的寬容態度分析雙性戀的同性與異性傾向。
《藍調石牆T》是同性戀文學經典的代表,雖不是完整的同性戀觀點,但卻是強烈的性別錯亂與性別認同衝突個案,絕對值得一讀。

 




女性主義與心理研究方面提供了《女性自戀》及《陰性終止》等書目。



《女性自戀》裡頭分析了各式各樣女性角色的心理,為什麼嫉妒、為什麼偏激的愛,究竟是奉獻犧牲還是吞噬佔有,女性的自戀心態究竟是怎麼回事在這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詮釋。
《陰性終止》其實是一本音樂評論著作,以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,莫札特、貝多芬所譜寫的樂曲中,究竟又隱藏著怎麼樣的男性主權意識,不妨來讀讀看。



在性與愛、欲望與精神、肉體與靈魂、形而下與形而上之間,一直擁有很大可探討的模糊空間,在這一部分我們也提供了相當有趣的書目如《愛、欲望、出軌的哲學》及《未來的性》等。

《愛、欲望、出軌的哲學》中引述了各派哲學家的理論,認為
『性愛必是一個界線的逾越,一個秩序的顛覆。』----------《愛、欲望、出軌的哲學》P.48
性愛是關係質變的開始。叔本華甚至認為友情是激情過後的剩餘價值。
康德也明白的規範婚姻關係中,是有著互相使用彼此器官的義務與權利。
以哲學的方式來討論性與愛,相互辯證著永無止盡的糾纏關係。


《未來的性》則是一本融合了未來科技與人性的假設問題,

在其中有些問題在今日以然發生,有些問題則即將發生;如代理孕母,如複製人。其中一篇故事,一對男女由於愛而希望擁有與彼此相同的一雙兒女,因而以生物科技發達的基礎下得到了彼此的複製人,一個不存在血緣關係的家庭,沒有血緣關係的一雙兒女。在這之間的亂倫究竟還能不能成立呢?這是未來科技與人倫道德之間的辯證。








逆流‧反骨【We can change the world】主題書展

書展日期 2008/09/05~09/28

展書書籍全面75
歡迎有興趣的反叛性強的讀者來書店遊玩吧!

tel 07-2235809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tebook51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